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赵余庆
7月中下旬,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博士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阿扎河村开展以“文化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文化挖掘与价值重构”为主题的“三农”暑期实践研究。
实践组成员中,博士生6人,硕士生6人,由胡锡军教授、陈存友副教授指导。
瑶族起源,红色语境,文化内涵深度挖掘
作为保靖县最大的瑶族聚居地,杂合村在湘西土家族苗族村寨中独树一帜,2019年6月6日被列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同时,作为保靖县六大红色教育基地之一,被列入“湘西长征民族文化园”规划。
在阿扎河村便民服务中心,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刘学主持召开了一个晚上的座谈会,详细介绍了该村的基本情况,并对实践小组的后续调研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安排。希望实践团能通过田野调查,多角度、深入挖掘该村的传统文化,促进阿扎河村的文化振兴。会上,胡锡军教授明确了本次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讨了传统文化挖掘与重建的研究方案和具体内容。
实践小组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实地考察、踏勘、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深入6个村民小组,深入挖掘传统民居、公共空房、村街、人居环境等物质文化,以及村落历史、传统技艺、信仰崇拜等非物质文化。,感受瑶族、土家族的民俗风情,寻找传统村落留下的文化印记。
在调查采访过程中,村民们介绍了瑶族和土家族传统民居独特的建筑结构、建筑技艺和建造方法,展示了民族语言、民歌、舞狮、根雕等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民谣难起,无桥难起……”瑶族村民刘子湘热情地唱起了歌谣,向实践小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非常希望瑶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实践团成员还了解了红军革命活动抗击土豪的英雄事迹,深受崇敬。同时,他们都表示要永远铭记历史,为进一步讲好红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做出贡献。此外,实践团还实地参观了阿扎河、犀牛洞、红石岭等重要景点,留下了珍贵的文字和影像资料。
红色地标,首创举措,借鉴精准扶贫方案。
7月中下旬,为进一步借鉴红色文化传承和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实践团赴十八洞村、金龙苗寨实地考察,感受新时期十八洞村的高山峡谷、丛林窑洞、传统苗寨等自然人文风貌。花垣县副主席龙作为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的首任队长,就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十八洞村的发展做了生动而深刻的讲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筑与原生态的和谐、建筑与民族特色的完美结合”等建筑理念,凸显了十八洞村鲜明的红色印记。这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之路,为阿扎河村红色文化的挖掘和重建提供了发展思路。
在湘西社科联主席彭的带领下,实践团来到了武陵蚩尤大峡谷北段的“中国特色少数民族村寨、中国传统古村落”金龙苗寨。湖南自然资源学会专家高英伦从古洪水中,讲述苗族的奇山、奇景、奇俗和历史迁徙传说。实践小组走过美丽的山川,云深处一片绿色。重新审视和发掘阿扎河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意义重大,也深化了“守护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
背熟,讲好故事,激活传统文化的活力。
实践团在7天的实地考察和一天的学习中,也发现了阿扎河村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挖掘、重构、再现文化,讲好传统文化故事,重塑村落文化风貌等可行性建议。返校后将进一步明确文化重建的类型和方式,激发旅游发展潜力,链接周边旅游资源,助力阿扎河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扎河村是一处亟待发掘的传统文化宝藏。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承载着民族融合的文化精髓和历史记忆。该团希望通过本次暑期实践,充分发挥风景园林专业知识和特色优势,找准文化振兴的着力点,将阿扎河村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探索红色基因传承的新路径,探索瑶族、土家族文化与价值重构的新模式,开启阿扎河村的新篇章,复兴阿扎河村;力争让沉睡在湘西大地的文物和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真正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灿烂文化开花结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天成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jlks.cn/4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