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历史?为什么要读中国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虽然不能帮我们预测未来,但是可以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1935年5月24日,红军长征到达历史上著名的地方——四川安顺场大渡河渡口。
1861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此战败被俘。
此时红军的处境和石达开一样,前面是大渡河,后面是狠毒的追兵。
熟读历史的毛老师深知石达开失败的两大致命原因。一个是国家统一失败,一个是渡河步伐缓慢。
所以红军吸取了石达开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本书单关键词:【中国史书目录】,帮助我们明智地阅读历史,审视过去,借鉴现在。
1《半小时中国漫画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你想找一本简单有趣的介绍中国历史的书,作为打发时间的消遣,这本半小时的中国漫画史是最合适的。
《中国半小时漫画史》不仅改变了枯燥单调的历史叙事,还以幽默漫画的形式帮助培养青少年对历史的兴趣。
比如周朝的《烽火戏军阀》就描述为“周老师在三万尺高空成功挑战高笑点,代价莫名其妙被隔壁班的野孩子容娣打了。”
事实上,与漫画版的历史教科书相比,《半小时漫画》中的《中国史》将东周各国的历史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漫画化。
所以,要想把中国的历史作为研究来读,还需要读专门的历史著作。
剑桥中国史
剑桥的《中国史》和哈佛的《中国史》一样,是西方学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权威教材。
而且作为纯历史的专业书籍,历史叙述的方法与我们接触较多的唯物史观完全不同。
相当于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中国的历史。
然而,《剑桥中国史》也有许多不可避免的缺点。
一方面,作者费正清,虽然他的名字像中国,但实际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在一个美国人写的中国历史中,屁股决定脑袋的政治倾向也很明显,尤其是在中国近代史的讨论中。
另一方面,剑桥中国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是不完整的。
不仅从秦汉史开始,更有更久远的中国历史缺失,对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复杂历史情况的描述更是表面化、轻描淡写。
3《中国历史简读:世界历史坐标中的中国》
中国的历史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中国的历史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记忆,也是全世界人民的记忆。
张洪杰的《中国史略》将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坐标系中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历史的新视角。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史学家习惯于按照“善恶、忠奸”的简单思路来整合复杂的历史记忆。
于是,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也习惯于给每一个历史人物贴上“善恶分明,忠臣奸臣”的标签。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刻板印象。
所以,略读中国历史,跳出具体朝代,具体人物,具体事件,总结历史背后的大规律。
比如为什么一个制度下,西汉清廉,东汉腐败?
比如中国古代城市和欧洲自治城邦的区别。
比如封建社会的朝贡制度是现实需要还是面子外交等等。
4《一部嗜读的中国史》
在这些泛黄的历史中,有过去的辉煌、辉煌和衰落,也有未来的经验和智慧。
只有轻轻一翻,才会发现它们耀眼的光芒。
中华文明虽然不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文明,却是人类最灿烂、延续最久的文明。
《中国历史》,沉迷于阅读,不是时间上的叙事日记,而是从权力、改革、斗争、气质、情感等方面寻找历史人物的公约数。
比如在情感篇中,刘邦的妻子吕雉“年轻时对吕后一无所知,看了却很难过”,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价值是婚姻的最低标准”。
中国历史的洪流大多始于微尘。
中国辉煌的历史也是微小小人串联的结果。
我对中国的历史看不够。
写中国历史有很多角度。
《中国史》,人民日报社主版《民族人文史》编辑部,从真实和趣味出发,给我们一个观察和研究历史的新角度。
比如户籍制度,从汉代的市民、私民,到唐代的良民、贱民,再到宋代的城里人、村民,社会阶层一步步固化。
比如在征兵制度上,从先秦时期的中国征兵制到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再到三国两晋时期的政府征兵制,再到明清时期的驻军征兵制,在军事力量和财力的相互作用下,军事制度的演变从未停止。
历史其实就是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剧。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不仅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更有每个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6中国古代史
顾名思义,中国古代史就是从中国原始社会到西方周末的“古代断代史”。
由于缺乏足够的史料,古史远不如先秦、秦汉那样精彩、清晰。
但是,了解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更有价值和意义。
你不知道你要去哪里,直到你忘记你从哪里来。
中华民族的诞生不是天生的“利己主义”,而是奋斗的血泪史。
春秋以前,黄河中下游的中原,除了中国人建立的几十个城市据点外,周围都是不同种姓、不同文化的少数民族。
这是“华容道杂处”时期,这种现象,越往上推,越普遍。
商代殷墟周边散落着鬼、土、羌、虎、夷、周等众多少数民族氏族。
就连商朝周珂结盟的雍、蜀、羌、蒯、魏、鲁、彭、濮八族,都是中原的少数民族。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古代史比其他中国历史书籍更能增长知识,更能了解中国。
7神秘案件中的中国历史
历史是一个会打扮的小女孩。
很多我们现在知道的历史,其实都是被粉修改的。
有些不仅不是历史事实,反而与真相背道而驰。
悬案中的中国历史,从各种史料来看,就是剥去茧,还原真相。
比如很多野史虚构了秦始皇的生父吕不韦。《谜案》中的中国历史,结合诸多史料,对这部小说做出了有理有据的分析。
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说,吕不韦把怀孕的葛吉嫁给了嬴政的父亲。
但他又说:“姬有一个躲躲藏藏的身体,等她风华正茂的时候,一定会生一个儿子。”
在古代,“大姨妈”是指怀孕十个月。
古代没有验孕棒,一般要2-3个月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怀孕。
因此,如果送走嬴政时吕不韦已经怀孕,那么十个月后嬴政离开的可能性不大。
因此,《史记·吕不韦本纪》前后的记载存在矛盾。
8博物馆里的极简主义中国史
作为中国历史的见证者,除了文字史料,就是博物馆里的文物。
我们不仅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认识历史,还可以从博物馆中重新发现中国。
因为很多文物包含了很多我们尚未完全解读的历史密码。
我们可以通过玉器了解中国史前文明的“星空”,也可以发现隐藏在青铜器中的周朝兴衰。
比如现在河南博物馆的楚王武鼎,见证了春秋时期楚国代理西周皇帝的历史。
此外,馆内极简的中国历史也从东汉时期的壁画中告诉我们鲜卑人崛起的秘密,从唐代的茶瓷故事中追溯茶马古道。
9五千年知行合一:杜阴山讲中国历史。
中华民族不仅喜欢历史,铭记历史,而且尊重历史。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人通过立传之书来记录历史,净化心灵,进化人格。
这和今天我们明智地读历史,看过去,学现在的道理是一样的。
只是杜理科阴山在《五千年知行合一》中强调的“知行合一”,我们在历史中学会了勤奋、智慧、平和,学会了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基于对中国历史“知行合一”智慧的认识,杜阴山在这部通俗的中国历史中,虽然语言浅显易懂,但却充满了哲学思想。
比如在给舜讲姚禅位置的故事时,偷偷教了十六字心法,说“人之心只在险,心只在微,精只在一,容其持己。”
意思是人心险恶,要善良谨慎,知行合一。
可惜这部《五千年知行合一》在西汉刚刚出版,还远没有结束。
10中国古代的战争方式
费正清作为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历史教授,也是不折不扣的美国人,但他特别热衷于研究中国的历史。
《中国古代战争之道》记载了公元前632年至公元1556年间的几场重要而典型的战争。
战争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有野战和围城,有外战和内战,也有侵略和反叛乱。
虽然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成熟的军事理论,但中华民族重视文学,轻视武术。
就连《孙子兵法》也说,“上兵伐积,下兵伐敌,下兵伐兵,下兵攻城。”
互相对抗的手段是最低级的。
特别是有了孔孟的加持,中国人认为君子应该可以不诉诸暴力达到目的。
所以,纵观中国古代的战争史,仁君子之道,就是中国的战争之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天成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jlks.cn/4146.html